岁月悠悠,色显清丽脱俗,
釉彩流转,映照时光的细腻笔触。
历经沧桑,更显高洁雅致。
这——便是那流传千古的青花瑰宝。
课程缘起
伴随大四班班级课程的推进,我们一起进入了《大中国》的世界里。随着师幼共同商讨、设置环境和区域材料的逐步投入。孩子们对阅读区的绘本《小青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到阅读区的小朋友都会选择翻阅绘本《小青花》,不知是活泼可爱的小花猫吸引了它们,还是身体不能动的小青花吸引了它们,还是······
遇·青花
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适当对语言、社会、艺术等领域的内容进行预设。在国庆佳节之际,通过家长和社会资源让孩子在假期发现身边的青花瓷,如家里的青花瓷、博物馆里的青花瓷、文创店、瓷器店、餐厅(餐具)等。让幼儿仔细观察青花瓷的花纹,一起将它画下来,丰富孩子的已有经验。
话·青花
在餐前活动的时候,师幼便共同分享了绘本故事《小青花》。故事结束,孩子们被封面上老爷爷做的这一窑青白相间的,形态各异的小青花吸引住了。纷纷讨论起来!

“小青花最后会变成真的猫,还有好多朋友。” “小青花不会变成真的猫,他是老爷爷做出来的瓷猫,他是不会动的。”“小青花身上的花纹我好像在那里见过。”“我奶奶家的碗上面也有这样的花纹。”“小青花是困在青花瓷里的一只小猫,老爷爷做出来的身体不会动的猫叫青花瓷。”“我去过的一个博物馆里也看到过青花瓷。”“青花瓷上的图案好漂亮呀。”。从孩子们的讨论中,发现他对青花纹感兴趣,但没有小朋友知道这些花纹叫什么?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借着这一绘本故事的契机,大四班开展了“青花瑰宝探秘”的班本课程。为了更进一步了解青花瓷,教师利用集体教学时间,和小朋友们再次一起分享关于青花瓷的相关绘本《博物馆里的奇妙中国(瓷器)》,并在阅读区投放《蓝花坊》《天上掉下一头鲸》。
识·青花
通过寻找青花瓷的过程,孩子们也加深了对于青花瓷的兴趣,那我们的青花瓷都一样吗?
“有的蓝色深一些,有的蓝色浅一些。”“其实青花瓷的秘密还有很多,我们一起去发现关于青花瓷的秘密吧!”“还有花纹也不一样,有的像云朵,有的像梅花。”“有的像画的字,有的像波浪。”“还有的像藤蔓。”“青花瓷还有很多的造型美,也有许多的制作方法,而且流程较复杂、多样。”青花瓷都是以蓝色为主,颜色看着很美。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不同青花瓷的蓝色是有区别的。孩子们通过观察制作过程的视频,纷纷感叹:“好复杂呀!”······ 孩子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直接感知的形式,感受青花瓷的花纹、图案。他们惊叹于青花瓷的精美图案、形状和色彩,也被深深吸引。
创·青花
01设计花纹“我们已经了解了青花瓷的图案和花纹,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画一画青花瓷吧。”“老师,我担心画的不好看。”“没关系,我们可以先在纸上练习绘制青花纹。”每个孩子都非常有想法,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花纹,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有线条、图案、图形的,也有线条和图形组合的。
02平面创作(圆形、花瓶)通过在纸上的绘画,孩子们略有自信。开始选择一些不同形状的纸进行平面创作。
03立体创作

在一次次创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对于青花瓷的领悟越来越深刻了。画的平面青花也较成熟了。孩子们又设计了纸盘和粘土制作的立体创作。幼儿先捏出造型,捏出后需要两天完全风干,在等待的过程中,孩子们时不时要去观察下自己做的青花瓷干了没有;最后利用个别化时间,他们为自己的青花瓷进行绘画。孩子们的创新不仅仅局限于此,他们还想出来很多关于青花瓷的设计,如:玻璃瓶、塑料瓶、纸杯等都可以做成青花瓷的样式。锋锋:“好想做一个真的青花瓷瓶呀!”鸣鸣“我也想。可是老师给我们看过制作视频,做起来很复杂。”师:“那还记得视频里都有什么步骤吗?”丫丫:“我还记得,我可以画下来,然后再一步一步做。” 做完这一系列之后,孩子们不禁感慨,原来做青花瓷这么复杂这么累啊,美丽的东西得来非常不容易啊。
赏·青花
制作出这么多精美的青花工艺品后,孩子们纷纷想要介绍自己的作品。 教师评价:青花瓷对于孩子,不在于绘、制技能有多么熟练,而在于通过各种活动,感受中国青花瓷的独特魅力。更是一种深邃的文化和艺术的象征。儿童化的探索方式,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在此次“青花瑰宝探秘”的过程中也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此次班本课程故事源于幼儿的兴趣。为了让幼儿更深入的了解青花瓷文化,教师根据《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大班幼儿年龄段在各个领域的要求,通过预设了解、探索、绘制、亲身体验等形式。让幼儿感受到青花瓷白底蓝花、清新淡雅的主要特点及装饰风格,激发探索的兴趣,感受青花瓷作品的艺术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无限魅力。 经过对“青花瑰宝探秘”,孩子们学会了观察、记录、探究交流,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经验,然而青花在孩子们的眼中也变得更加直观、生动、有趣。
以笔为舟,穿越千年,于青花瓷的幽蓝中觅得文化之魂。我们期待为孩子们播下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某一天,在孩子们的身上,它定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