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网站首页>班级活动>正文

秋遇稻谷

来源: 发表时间:2024-11-08 阅读次数:3319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一粒米从播种下的青葱秧苗

到金秋时节的风吹稻浪,

都是一个生命的循环,

都承载着生命的意义。

让我们追随孩子,

共同开启一场“水稻”的秘密之旅吧!


课程起源

国庆假期,班级里的孩子纷纷和父母到周边游玩,有的孩子去到了乡下看到无边无际的金黄稻田,在进行分享时,班级里的小朋友对秋天的稻谷非常感兴趣,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顺着孩子们的“新鲜劲”,我们大五班开启了一场水稻探秘之旅……

初来乍“稻”

为了了解孩子们对于水稻的前期经验,教师发放了《水稻知多少》的调查表,小朋友和父母从水稻生长的环境、水稻的样子和水稻的用处等多方面展现了关于稻谷的知识。通过调查,孩子们发现:小小的一粒米,从播种到收获再到端上饭桌,凝聚了许多劳动者的辛勤付出。

追根“稻”底

水稻收割季到来,老师带来了一大把水稻到教室,小朋友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的方式多感官感知了水稻外形特点,加深了他们对水稻的认识。但是,一个个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孩子们纷纷在问题收集板上提出了许多问题:

孩子们的疑问有很多,例如:大米是怎么来的?米的生长过程?稻谷为什么是一串串的等一系列的问题。由此我们通过各种活动和孩子们一起一一解决疑问。

大米的一生

原来水稻的生长是从种子开始,然后育苗、插秧、除草、施肥、灌溉、收割、打稻、晾晒,最后才变成我们现在所吃的大米。

面对一大把成熟的稻谷,老师也向小朋友们抛出了一个问题:“农民伯伯有工具来打稻谷,我们要怎么把稻谷从稻杆上脱下来并让它们变成一粒粒白白的大米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孩子们立刻陷入了沉思。有的孩子开始仔细观察稻穗,试图找到可以下手的地方;有的孩子则凑在一起小声讨论着各种可能的方法。

“可以用手把稻谷一粒粒摘下来然后剥壳,我们班人多,人多力量大。”一个孩子提议道。

“是呀!”“是呀!”大家回应道。

于是,大五班的小朋友亲自动手摘稻谷,给稻谷脱壳。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们惊讶地发现有些稻谷轻飘飘的,剥开之后没有米粒。孩子们好奇地观察空壳现象,用小手轻轻触摸,感受着它的质地。他们小脑袋里充满了疑问,为什么会有稻谷空壳呢?这引发了他们对稻谷生长过程的深入思考与探索。老师在一旁耐心引导,鼓励孩子们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想法。为了更好地探寻稻谷空壳的原因,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查阅资料,向幼儿园里有种植经验的爷爷们请教……

最终形成思维导图在班级进行分享。


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稻谷空壳的原因:一是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如遇不良气候条件,如高温、低温、干旱、洪涝等,影响了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授粉;二是缺乏某些营养元素,如硼等微量元素,导致花粉发育不良,影响授粉结实;三是病虫害的侵袭,破坏了水稻的生长和结实过程;四是栽培管理不当,比如种植密度过过大、灌溉不合理、农药使用不当等等。

美食驾“稻”

稻谷经过奇妙的旅行变成了大米,孩子们瞬间觉得米饭香喷喷的,真好吃!

大米除了可以做成米饭给我们带来能量,在前期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米还可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美食,例如:寿司、锅巴、米饼、米粉、米糕等。10月中旬,桂花迟迟才开放,伴着花香小朋友们提议一起制作桂花米糕,咱们说做就做!

感恩有“稻”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爷爷常说的一句话。袁隆平爷爷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农神”等。我们通过绘本《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让孩子们认识袁隆平爷爷,感受袁隆平爷爷研究水稻的“超级”之处。从粮食作物到食物,从田野到餐桌,这一过程宛如一场奇妙的旅程,其中汇聚了许多人的付出。孩子们不禁产生了感恩之心,他们用爱粮宣传和光盘行动等方式,真挚地表达着内心的感谢。

世界粮食日,宣传行动

光盘打卡,我们在行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的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讨论、操作、实践等方法,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

”本次“秋遇稻谷”之旅,源于孩子的日常谈话,孩子们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了解水稻的“前世今生”,这是一场大五班孩子们与秋天最美的邂逅。


鹏程幼儿园大五班的师生们,在此呼吁:人人齐参与节粮行动,一起争做追“光”者!

联系电话
19113901969
联系邮箱
联系地址
成都市温江区花土西街88号
Copyright 2020-2022 成都市温江区鹏程幼儿园 All Rights Reserved